岳陽日報3月24日訊 春寒未褪,梅仙鎮育秧大棚里已暖意融融。00后陳宇緊盯手機屏幕,指尖輕劃間,棚內溫濕度始終穩定在秧苗生長的“舒適區”。作為全鎮最年輕的“新農人”,他每天用物聯網監測基質濕度、棚內溫度,把父輩口中“三分靠技術、七分看天時”的農事變成了標準化操作。廣袤鄉村大地上,科技力量為傳統春耕注入新活力。
近兩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梅仙鎮整合資源,籌資500余萬元建設現代化智能農業大棚3.4萬平方米,運用科技手段開啟“早稻育秧+特色農產品種植”全年輪耕輪種的模式,讓“車間造秧苗”的新模式跑出加速度。育秧工廠里,2條全自動流水線高效運行。工作人員只需按下操作按鈕,從擺盤撒土到澆水播種,再通過傳送帶運輸蓋土出盤,整個育秧過程全部自動化完成。“每臺機器運轉10小時可生產1.6萬盤秧苗,按往常人力計算抵得上20個熟練工。”操作現場,負責人用一組簡單明晰的數據體現出全自動化的效率。
三里村的集中育秧田埂上,20個標準化秧田整齊排列,嫩綠的秧苗在薄膜下舒展身姿。“集中育秧就像辦‘托兒所’,既省心又省力。”種糧大戶陳偉希帶著合作社成員鋪膜壓邊。鎮農技站技術人員全體下沉指導,推廣“旱育保姆”拌種技術,搭配拱棚+地膜“雙膜保溫”,讓露天育秧也能抵御倒春寒。目前全鎮已建成9處集中育秧點,連片秧田如畫布上的一抹新綠,靜待春耕來臨時節點綴萬畝良田。
“農資站的稻種到貨嘍!”通知一出,村民陸續領回自家稻種。鎮農資中心已儲備常規稻種、雜交種共計80余噸,優質種子整整齊齊碼放在鎮農資中心,勤勞可愛的鄉友們帶著籮筐、推著板車,不到兩天就把自家自戶的耕作物資準備齊全妥當。
針對分散育秧群體,梅仙鎮早謀劃早行動,提前召開片組屋場會、上戶走訪開展宣傳培訓,發放《育秧技術明白卡》;農技員劃片包干,定期巡查指導基質配比、苗床整理;開設“春耕服務專窗”,把農耕技術帶到田間巷陌,把理論知識引進農家百姓的生產活動中。獨居老人李嬸摸著新領的種子笑道:“專家手把手教,咱小戶也不掉隊。”
今年,梅仙鎮計劃完成早稻集中育秧面積14500畝,全鎮上下正全力以赴完成目標任務,嫩綠的秧苗在智能大棚、集中秧田和農家院落里茁壯成長。在這場與春光賽跑的育秧攻堅戰中,科技賦能與傳統農技交織,青春力量與鄉土智慧交融,正描繪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