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陽城區學道嶺的翰林街。資料圖片
□劉衍清
清代康熙皇帝玄燁在位時,先后舉辦過兩次“千叟宴”宴請60歲以上臣民。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第二次是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在乾清宮舉行。岳陽籍西塘荷饒塅人黃秀剛好于“千叟宴”的頭一年,康熙六十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時年64歲,因此正好受邀參加了“千叟宴”,席上作四十韻長詩謝恩。
黃秀出生于原岳陽縣西塘鎮三店村,所居地名“荷饒塅”。黃秀先祖系北宋大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宋末黃庭堅次子黃熙第三子黃朝汶一支由江西修水遷入平江九峰,后又有分支遷巴陵今岳陽三店荷饒塅。黃秀系黃庭堅第19代裔孫,從小聰穎,識大體。康熙初年,吳三桂叛清自立,部將吳應麒占據岳州,有人勸黃秀投奔吳部可獲重用,黃知其必敗,乃舉家避兵于大云山側道山,堅守不出,潛心讀書。直到55歲赴省鄉試中為舉人,64歲入京考試中為進士,旋授翰林院檢討。
黃秀參加“千叟宴”后,以淵博的學識和耿直的性格得到康熙的賞識,多次就勸課農桑、嚴查考試舞弊、核實蠲賑、速勘水旱災情、嚴禁堤工浮費等上疏陳情,提筆即為萬言,有事實有依據并有合理建言。如他就黃河修堤作弊一事指出由于官員貪腐,造成“堤腳上緊下松而堤腳易塌,茍且塞責于一時必難經久”。為此,他建議“修筑堤岸俱以三年為限,如限內潰決即查明議敘。雍正丁未年(公元1727年),黃秀出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協理山西道事務。這時他已年屆70歲,仍風塵仆仆地奔波于水利堤防,參與了《治河方略》《政治典訓》等兩館典章的纂修。
黃秀71歲致仕歸籍,先是筑屋于老家三店村,稱“怡頤堂”,著書無數。后移居城區學道嶺,以方便纂修《巴陵縣志》。其間他又應貴州督撫邀請主纂《貴州通志》。黃秀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去世,享年90歲,他與活到95歲的大詩人沈德潛、92歲的大書法家梁山舟鼎足而三,同為清代中期文壇的高壽者。更令人稱奇的是黃秀去世后不久,他的老家三店村又出了一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檢討的高導湘,高翰林退仕后也住進了岳陽城區的學道嶺,后這條街被稱為翰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