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階
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塔,是湖南頗負盛名的樓閣式石塔凌云塔。
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距今約1.5億年前的燕山運動后下陷形成盆地,盆地中的低洼區匯水,逐漸演變成“八百里洞庭”,是適宜人類生存繁衍的好地方。
清光緒《巴陵縣志》載:聳立于岳陽縣東洞庭湖畔的凌云塔,1824年由何錦云、吳敏樹倡建。何錦云是該縣黃沙街人,曾任福建省順昌、福鼎知縣,清正廉潔,庇護民生,百姓為他建生祠祭祀。吳敏樹,岳陽才子,清代著名散文家、經史學家,柈湖文派創始人。其建塔目的,一是鎮鎖湖妖,消除疾病;二是為洞庭湖過往船只導航;三是供奉魁星,賡續文脈。
凌云塔用花崗巖條石砌成,高32米,占地52平方米。隔十里之遙,人們就能望見塔頂。該塔底層門楣刻有“道光四年”“七里公建”字樣;七級八方,中空樓閣式建筑。外圍由下至上逐層遞減,每層都是仿木結構,出檐翹首,配飾卷云、鳳鳥、瑞獸頭,層層各異;內設石梯,盤旋而上。第七層北壁,內嵌神龕一浮雕人物,右手舉朱筆,左手托元寶,腳踏騰龍;龕楣上端刻有四字“文光射斗”,內頂繪有太極圖。2006年,凌云塔被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黨和政府率領廣大民眾,在廣袤的洞庭湖沿岸與洲灘,結合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大力查螺滅螺,工程浩繁,歷盡艱辛。囿于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采取了圍墾、藥殺、火燒、土埋等滅螺方法,其中圍墾洲灘是大面積高效率消滅釘螺的絕招。人見人恨的釘螺被殲滅,就斬斷了血吸蟲病傳播的“鏈條”。洞庭湖垸區,重現了“魚米之鄉、人間天堂”的獨特風采。
岳陽、汨羅兩縣聯手,10余萬民工頂風冒雪,鋤挖肩挑,奮戰3年,在凌云塔周邊釘螺密布的荒洲上,筑起了20.5公里長的中洲垸滅螺大堤,消滅釘螺面積11萬余畝,增加了耕地面積6.1萬畝,血吸蟲從此絕跡。1977年復修大型的鐵山水庫,近2萬名庫區移民遷來中洲垸,重建家園,安居樂業,奔上致富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24年已經破損不堪的凌云塔,在建成200周年之際,被文物部門“修舊如舊”,高標準地完成了全面修繕,前來觀賞的游客絡繹不絕。在凌云塔的周圍,正在熱火朝天地修建寶塔河文化公園。與該塔緊鄰的初級中學、中心小學樓房漂亮,設施完備,都已完成了校內大操場的塑膠化改造施工,校園風貌煥然一新,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升。
倘若先賢地下有知,看到當今盛世物阜民豐,歷史古跡重煥異彩,定會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