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小平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秸稈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根據《湖南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今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95%。
我省地形一面臨水、三面環山,風主要從北往南吹過全省,如果北面的岳陽空氣受到了污染,就會影響大半個湖南。壓力之下,如期實現上述目標,岳陽“秸”盡全力扛牢全省“上風口”重任。
從“一燒了之”到秸稈深耕還田和資源利用,一場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綠色革命”正在全市各地田間地頭悄然推進。
科技賦能 禁燒閉環管理
“請各地加強秸稈焚燒管控,嚴控露天焚燒火點”“當前臭氧濃度上升較快,接下來幾天高溫,請各地加強臭氧污染治理”……在400多人的岳陽市藍天保衛戰工作群,指揮中心全天候對全市各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精準調度。
夏秋季節是秸稈焚燒的高發季,也是調度的重點之一。早稻開鐮前,《岳陽市秸稈禁限燒區劃定方案》出臺。全市總耕地559.5萬余畝,劃定的禁燒區近516.9萬畝,限燒區42.6萬余畝。其中,岳陽樓區、云溪區、君山區和屈原管理區全域禁燒,平江縣等山區設24.8%左右限燒區。
設置“堵”的紅線,守護公共利益的底線。我市采用“宣傳+監管”雙輪驅動模式,營造禁燒氛圍,并確保措施落地。
行走在廣袤田野上,鎮村干部帶著秸稈禁燒明白卡敲門入戶講解政策比比皆是,道旁田邊秸稈禁燒的標語和警示牌隨處可見。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發放農作物秸稈禁燒明白卡96萬余張,入戶率達100%,舉行屋場會5100余場,設置橫幅標牌7600余條(塊)。
同時,著力構建“人防+物防+技防”體系,建立市、縣、鄉、村、組五級聯動機制,并綜合運用衛星遙感、鐵塔視頻監測結果,形成焚燒火點發現、交辦、處置、回復閉環管理。
能力建設 健全收儲體系
在華容縣萬庾鎮回龍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大型收割機收割、脫粒、碎稈還田,一套操作流程一氣呵成;走進新河鄉湖南農福來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打包整齊的秸稈經過加工變成了生物質顆粒燃料;而在岳陽縣中洲鄉湖南湘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秸稈被調制成牛羊的“營養餐”……
以往,秸稈是農民心頭揮之不去的“愁”。如今,全市各地深耕秸稈利用賽道,讓秸稈成為了草食動物的“五谷雜糧”“零碳排放”的生物質能源,也是“農尾工頭”產業增值的重要來源。變廢為寶,一根秸稈其實有著無限可能。
這一變化的背后,有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更有政策的精準引導和農業產業體系的堅實托舉。
在利好政策加持下,秸稈收儲中心和站點在市域重點片區和重點鄉(鎮)村全面布局。分別在君山區和岳陽樓區建設的市級秸稈收儲中心,年收儲能力在萬噸以上;湘陰縣和華容縣各新建2個收儲能力5000噸以上的縣級收儲中心,岳陽縣則新建和改建4個收儲能力在5000噸以上的縣級收儲中心。
秸稈粉碎還田是秸稈肥料化利用的有效?模式。為促進秸稈還田,新上牌的收割機一律要加裝碎草機,從農機購置和還田作業中給予補貼,全市收割機碎草機加裝比例將由去年的62%提高到86%;購置的1122套打捆離田設備,可增加10萬噸以上秸稈收集量。
打通鏈條 打造示范場景
秸稈治理的“綠色革命”,折射出現代農業密碼。“堵”若缺失“疏”的協同,難免是揚湯止沸。積極探索“以用促禁”新路徑,通過引進和培育經營主體,打通秸稈綜合利用全產業鏈,才能實現環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截至目前,已引進培育8家重點企業落戶岳陽,其中6家企業將在晚稻收割期發揮作用。全市25家綜合利用能力在5000噸以上主體,預計有30萬噸的加工利用量。并且,已促成岳陽樓區、云溪區、君山區和臨湘市與華能岳陽電廠年處理能力5萬噸的秸稈摻燒合作,試點集中焚燒。
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創新,打造更多秸稈還離田示范應用場景。由岳陽市農科院自主研發的水稻谷草一體聯合收割機,已在屈原管理區開展樣機田間試驗,預計10月份可用于5000畝晚稻秸稈同步收集離田;市農業農村事務中心與湖南農業大學正在開展秸稈快速腐熟技術合作,探索適合我市可復制、易推廣的秸稈還田模式。岳陽縣、汨羅市、平江縣等地與省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飼草科技小院”,利用秸稈制備育苗基質。
7月21日下午,湖南省農科院與屈原管理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省級水稻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新技術、新裝備試驗示范基地,推動秸稈資源化、產業化、高值化利用,打造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