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才創造科技,科技成就未來。在岳陽,洞庭湖畔,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畢生鉆研、鞠躬盡瘁,只為讓中國科技變得更強;或組織科技社團,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只為讓科學之聲傳得更遠;或牢記宗旨,服務至上,只為讓科技工作者聚得更攏。他們,雖然平凡,卻如一道道星光,生生不息,創造希望,給了我們更多注視的理由。他們,便是“洞庭星光”。岳陽市科協、岳陽日報共同推出《洞庭星光》專欄,宣傳報道我市科技工作者、科協組織,奮力推進岳陽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生動實踐。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卓靈 劉燕妮
烈日灼人的下午,窗外蟬聲陣陣,記者在湖南凱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間辦公室里見到了湖南省卓越工程師孫旗——他剛下高鐵不久,身后還放著未開封的行李箱,一邊在辦公桌前接電話安排項目事宜,一邊笑著感嘆:“我們做工程研發的,都是沒有家的游子。”
這是他自6月6日離開岳陽奔赴外地一個多月后,短暫返程的第一天。
十多年來,孫旗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從江南水鄉到西北荒漠,從礦山深谷到城鄉交界,他和團隊所到之處,留下的不僅是一項項環保工程,更是重構生態格局、改善人居環境的時代答卷。
孫旗帶領團隊在項目現場進行技術指導
以智攻堅,技術賦能綠水青山
過去,礦山一旦停采,往往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山體和重金屬超標的土地、水體。而在孫旗及其團隊的探索下,這一頑疾找到了綠色資源化利用的破解之道。
礦山土壤重金屬含量高,酸化效應重,有機質含量低,不具備微生物定殖和植被恢復的基礎。“我們采用‘以泥代土,以菌治污’的方法,讓礦區‘枯地重生’。”孫旗介紹,通過河湖底泥基質和微生物菌劑,可使土壤中的重金屬濃度降低八成以上,廢棄物體積減小約四成,酸性礦水也能逐步控制,最終有效改善礦區微生物生態和植被體系。
這一套技術體系并非止步于“治”,更著眼于“活”。孫旗團隊同步研發出“種子球”等生態修復材料,將種子與肥料、保水劑等一體集成,能在極端貧瘠環境中“點對點”播綠,借助植物根系穩固山體、涵養水源,實現“綠隨治至、草木生根”。短短數年,構樹、泡桐、女貞等植物就會在昔日廢墟上重現蓬勃生機,解決了“一年綠二年黃三年死光光”的行業共性關鍵難題。
目前,該系列技術成果包括酸化礦區治理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全國二十多個典型礦區成功落地,其中治理總投資超過12.7億元,帶動技術延伸收益4.2億元,生態與社會綜合效益超10億元。2023年,該類技術在多個地市區實地應用,節省財政成本數千萬元。湖南桃江石煤開采區多元立體綜合治理及生態重建工程獲得2023年綠色礦山重大工程一等獎。
這一系統治理理念也被延伸至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近年來,孫旗及其團隊構建起“清淤——凈水——復綠——資源化”閉環治理體系,自主開發出多項關鍵技術及裝備,有效破解了“水清一時、復臭反彈”的行業痛點。黑臭水體立體式治理修復關鍵技術體系、人工濕地高效深度凈化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獲得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截至目前,該體系成果已在全國30多個項目廣泛應用,創造了超過1000個就業崗位,帶動了新增產值超7.89億元、利潤超1.26億元。
孫旗帶領團隊在項目現場進行技術指導
以行踐諾,使命扛起萬里風沙
在水體生態治理中,污水處理是兼顧民生與生態的基礎工程,更是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點。但傳統治理往往流于表面,“水清一時、復臭常見”的問題屢見不鮮。
為此,孫旗帶領團隊創新提出一系列治理方案,構建起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水治理體系,兼顧治理效率與資源循環利用。然而,真正的考驗不僅在于實驗室里的技術創新,更在于能否在高溫酷寒、施工受限等極端環境下經得住實踐錘煉。
彼時,孫旗帶隊前往新疆一家企業進行污水治理。項目現場地處沙漠地帶,年均氣溫高達45℃,冬季最低氣溫接近零下20℃,加之全年施工窗口極為有限,僅集中在每年春秋兩季,每次僅兩三個月,建設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面對重重挑戰,孫旗和團隊沒有退縮。他們反復調配混凝土配比,每天奔波超過五萬步,夜晚都無法安然入夢,“生怕靈感溜走”。最終,一座高達八米的P8混凝土污水池一次成型、150次循環測試無一失敗,真正實現了“污水不滲不漏、不入沙漠”,為礦企筑牢了綠色防線,還贏得當地專家一句樸實又欽佩的評價:“你們內地人真牛!”
“后來回到家才發現,當時我的臉上除了眼鏡覆蓋的位置,全都被曬得黝黑,手也因為零下低溫中不斷觸碰鋼筋材料而潰爛。老婆打趣我,還以為家里來了一個六十多歲的陌生人。”孫旗笑著回憶起當時的一幕,語氣十分感慨。
如今,該項目已穩定運行多年,還由于當時團隊利用沙漠強紫外線的特性,創新性設計了殺菌系統,將業內平均3至5元一噸的污水處理費用大幅度降低,讓技術真正服務于工程和治理效益。
以才筑基,夯實行業“后備軍”
“科研不能只做成‘一人轉’,而要形成‘眾人合力’。”在孫旗看來,技術再先進,也需要有人能接得住、用得好、傳得開。作為企業技術總監,他始終把人才培養擺在科研工作的同等重要位置,致力于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勝仗的環保鐵軍。
在凱迪工作的這些年里,孫旗從未間斷過“帶人”。無論多忙多累,他都堅持與年輕工程師一起下現場、跑實驗、做總結,只要團隊有人提出技術困惑,他總是第一時間響應、耐心講解,手把手示范每一個流程細節。從底泥取樣的規范標準,到復綠配方的細化調整,他把每一項技術都“拆解成顆粒”,逐條歸納進操作手冊,讓初入行的技術員也能盡快勝任工程實踐。
“孫工不僅會做技術,更會教方法。”有年輕團隊成員坦言,一開始對污水治理完全陌生,是孫旗編寫的技術操作手冊和一次次實戰培訓,讓他們迅速成長為能獨立承擔項目的骨干力量。
與此同時,為了推動團隊“復盤式成長”,孫旗還積極參與公司常態化開展的技術培訓。從施工員到科研骨干,從食堂師傅到建造師,只要愿意學、能堅持,他就努力為大家提供平臺、創造機會。
如今,孫旗和他的團隊已在全國十多個省市留下足跡。2025年,凱迪首次走出國門,在埃塞俄比亞中標污水治理項目。奔忙依舊,理想如初。他們把頂風沙的實戰經驗、抗烈日的科研精神、拼命三郎式的執行力,沉淀為中國環保產業的一束“洞庭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