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資源科學引水
屈原管理區全面開啟抗旱保秋工作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璐 通訊員 魏璐璇 姜瑤 周洋
7月至8月底,持續高溫少雨,大地焦渴。
當前正值晚稻生長孕穗的關鍵期,旱情對農業生產構成較大威脅。屈原管理區這片因農而興、以糧為重的熱土,深知“糧安天下”的千鈞分量。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旱情,一場圍繞抗旱水源展開、關乎全年糧食生產大局的抗旱保秋攻堅戰役,在屈原管理區大地全面打響。
科學布防
下好抗旱“先手棋”
抗旱如救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在7月初,屈原管理區水利、農業等部門就未雨綢繆,組織力量對全區水利設施開展“拉網式”排查檢修。滲漏點被封堵,閘門啟閉靈活,渠道疏浚暢通,確保水利網絡“調得出、灌得上、排得暢”。同時,密切關注外河水位,適時引水蓄水。
至抗旱全面啟動前,全區水庫、溝渠、塘壩總蓄水量已達2200萬立方米,為應對旱情備足了“底氣”。
晝夜不息
外引江水解“燃眉之急”
當自然降雨持續“缺席”,外引水源成為破局關鍵。
8月16日,屈原管理區果斷決策,啟動外河抽水引灌行動,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引水戰役在湘江、汨羅江畔打響。
在湘江畔的迎豐低閘,4臺大功率水陸兩棲移動泵站開足馬力,以每小時2萬立方米的強勁流量,將湘江水提引上岸,通過骨干渠道奔向干渴的田野。與此同時,在翁家港,2臺同樣強勁的泵站轟鳴作響,以每小時1萬立方米的流量引汨羅江水入田。
6臺“鋼鐵巨龍”持續發力,兩江之水匯流,日均引水量接近70萬立方米。這股持續注入的江水,滋潤了無數焦渴的禾苗。
打通“最后一米”
全民共織“防護網”
抗旱不僅是水的調度,更是人的戰役。屈原管理區調動一切力量,將抗旱的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米”。
全區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深入引水渠旁和抽水現場,協調解決實際問題。農業農村部門組織技術服務隊,頂著酷暑深入田間,“點對點”指導農戶采用淺水勤灌、夜灌日排等節水技術,避免大水漫灌,力爭“不落一丘田,不棄一株苗”。
全區上下眾志成城、科學應對、精準施策,抗旱保秋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區基本無水稻受災,晚稻長勢穩定,豐收基礎得到初步保全。
屈原管理區將繼續密切跟蹤天氣和土壤墑情,動態研判用水需求,因地制宜統籌一切抗旱資源,科學引水、節約用水,全力以赴保秋糧、穩生產,堅決將旱情影響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