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在這一屬于教師的光榮節日里,本報聯合市教體局推出“我的教育故事·師生季”系列專題報道,展現老師和學生兩種不同視角的教育故事,描繪新時代師生之間相互成就、共同成長的動人畫面,營造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良好氛圍,讓廣大教師在講述與聆聽中感受職業榮光,度過一個有意義、有溫度的教師節。
平江縣第二中學606班 余佳萱
初三那年的冬天,冷得仿佛連時間也要點滴成冰。我緊緊攥著剛發下來的數學試卷,恨不得將所有刺眼的紅叉捏成冰碴。晚自習結束的鈴聲像最后的審判,同學們陸續離開,只有我還僵在座位上——最后那道大題像一條冰封的河,將思路死死困在凍層之下,一籌莫展。
“還不走嗎?”
我抬起頭,譚小平老師正站在講臺邊整理教案。她的呢子大衣似乎還沾著外面的寒氣,鏡片上蒙著一層薄薄的霧。我下意識想把試卷塞進抽屜。她敏銳地意識到了我的狀況,臉上泛起鼓勵的笑意,碎步走了過來,輕輕按住了我的手。“讓我看看。”她拉過一把椅子坐在我旁邊。臺燈的光暈溫柔地籠罩下來,照亮她鬢角隱約的白發,像冬日里悄然落下的細雪。
“你看,輔助線應該這樣畫。”她拿起紅筆,在圖形邊緣流暢地勾勒。筆尖摩擦紙面發出溫柔的沙沙聲,不知什么時候,我凍得發僵的手指已經放松下來。她講得很慢,每一個步驟都耐心地等我點頭才繼續。演繹到第三步時,我忽然靈光一閃:“老師,是不是可以用相似三角形?”她笑了,眼角的紋路溫柔地漾開:“對,就像走迷宮,方向正確了,轉個彎,就豁然開朗了。”
窗外的風卷著雪粒輕輕敲打玻璃,教室里只剩下我們兩個人的呼吸聲,和筆尖劃過紙張的細微聲響。當我終于寫完最后一個步驟,抬頭看鐘時,時針已悄然指向十點半。
“這么晚了,我送你回去。”譚老師脫下大衣披在我肩上,衣領間傳來淡淡的粉筆灰氣味,莫名讓人親切而溫暖。雪不知什么時候停了,月光清澈地灑在雪地上,映出一片皎白。她走在我身旁,白色跑鞋踩在積雪上,發出清脆的咯吱聲。“其實你不笨,就是有時候太急于求成,反倒欲速不達。”她溫和地捏捏我的肩膀,“學數學就像煮餃子,要耐心等它浮起來。”
后來我才知道,那天譚老師的女兒正生病在家,她原本可以早早下班。只是看到教室里還有一個固執不肯離開的身影,她又留了下來。而那盞為我亮到深夜的臺燈,從此像一顆星,懸在我往后無數個挑燈夜讀的晚上,安靜,卻持續地散發著暖意,給我力量。
去年參加同學聚會,偶然聽聞譚老師已經退休。我特意回了一趟母校。教學樓翻新了,初中換上嶄新的護眼燈,明亮而均勻。可我卻總覺得,在某個關于冬夜的記憶中,那一盞老舊的臺燈所發出的光,仍然暖得足以融化一切冰雪。
(指導老師: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