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在這一屬于教師的光榮節日里,本報聯合市教體局推出“我的教育故事·師生季”系列專題報道,展現老師和學生兩種不同視角的教育故事,描繪新時代師生之間相互成就、共同成長的動人畫面,營造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良好氛圍,讓廣大教師在講述與聆聽中感受職業榮光,度過一個有意義、有溫度的教師節。
平江縣第五中學 杜仙鳳
“教育不在于灌輸,而在于點燃火焰。”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我時常在參加教師培訓時看到,但它的真正分量,是在我遇到學生阿松之后,才真切體會到的。
阿松,他的語文成績穩定地處在中等水平,像一杯溫吞水,不冰不沸。作文能扣題,閱讀理解能拿基本分,一切都符合“良好”的標準,卻也缺乏一絲讓人記住的亮色。在應試的軌道上,他仿佛只是一個平穩運行的列車,而我,似乎也習慣于向他灌輸知識點、答題技巧,以期他能再前進幾個名次。
轉變發生在去年學校組織的詩詞默寫大賽。當我宣布消息時,大多數學生面露難色,但我卻發現阿松眼中閃過一絲微光,雖然那光芒很快又被他習慣性的低調所掩蓋。課后,我找到并鼓勵他參賽,他這才靦腆地告訴我:“老師,我只是會背,比賽……我不行的,別浪費了我們班的名額,叫那些成績好的人去吧?!?/p>
此時的我意識到,他缺乏的是自信,是那簇即將被點燃的火焰所需要的最后一點氧氣。我說:“試試看,不要把它當成考試,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情。”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開始了備賽。但我們的輔導方式并非我講他聽,而是我們一起玩起了詩詞接龍的游戲。當他沉浸在詩詞中時,那個中等生的刻板印象從我心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與古人神交、眼神發亮的求知者。
比賽結束,他獲得了二等獎。成績固然可喜,但于我而言,更大的收獲是他走上臺時那不一樣的神采。
自此以后,阿松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他開始在語文課上主動發言,分享對詩詞的理解;他的作文里,開始自然地流淌出文言的凝練與韻味。更神奇的是,由于內在的驅動力被點燃,他對整個語文學科的求知欲都被激發了。為了更好地理解詩詞,他主動去鉆研歷史背景;為了更準確地表達,他加強了現代文的閱讀。他的成績從中等穩步上升,因為他不再為分數而學,而是為那份被點燃的熱愛而學。
那一刻,我深知,那簇火焰已然成炬,并將永遠溫暖和照亮他前行的路。
而我,也從中完成了作為一名教師的深刻自省。教育的真諦,絕非簡單的知識灌輸。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我們是點火人。我們的責任,是敏銳地發現每個學生心中那點珍貴的火種——也許是像阿松一樣對古詩詞的敏感,也許是另一個學生對繪畫的癡迷,或對自然的好奇……然后,用我們的信任、鼓勵和專業的引導,小心翼翼地將其點燃。而這不正是我們投身教育的初心嗎?——去發現,去點燃,然后,靜待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