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輪作模式激活土地潛能
屈原管理區探索“一田多收”致富路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璐 通訊員 馮亞雄 姜瑤
初秋時節,屈原管理區營田鎮的田野煥發著前所未有的生機。在義南村豐翼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土地上,剛完成藠頭豐收的田塊已披上新綠,優質晚稻秧苗迎風舒展。合作社負責人陳擴軍撫摸著稻葉,黝黑的臉上漾開笑容:“上半年這54畝地畝產藠頭3500公斤,凈賺21萬元。現在換種水稻,肥力足、病害少,又是好收成!”
屈原管理區田野風景。周洋攝
這種被農民稱為“給土地換口味”的“水稻+”輪作模式,正在屈原管理區掀起一場農業變革。通過精準把握種植時序,讓土地全年無休卻越種越肥,既鼓了農民錢袋子,又滋養了沃土良田。
時間差里淘金,生態效益雙贏
陳擴軍道出輪作奧秘,每年8月下旬至10月,早稻或前茬作物收割后種下藠頭,經過秋冬滋養,次年3至5月青藠便搶先上市,6月成熟豐收期時搶在盛夏前完成采收,土地稍作休整后即可投入晚稻生產。“輪作就像給土地‘換口味’,藠頭的根系分泌物能改善土壤微生態,它愛吃的‘養分’和水稻還不一樣。”陳擴軍解釋道,“收完藠頭的地再種稻,肥力足,每畝能省下不少復合肥,病害也少了,真正實現了‘雙減’(減化肥、減病害)增效。晚稻的優質稻品種生長時間也更充裕,大米品質自然沒話說!”這“時間差”里,不僅挖出了真金白銀,更種出了生態與效益的雙贏。
多元模式齊放,土地生金吐銀
在寶塔村,瓜農王瑤剛結束300畝西瓜采收:“露天西瓜畝產3000公斤,地頭價3元/公斤,扣除成本每畝凈賺5400元!”他的“水稻+西瓜”輪作經驗同樣精彩,水稻長期浸泡有效抑制西瓜土傳病害,收瓜后翻地曬土又改善稻田板結問題。
八港村種養能手朱運伍則探索出“水稻+羊肚菌+辣椒”復合模式:“羊肚菌每畝純收益2萬元,羊肚菌采收后,廢棄的營養包經過腐爛發酵,就成了天然的有機肥,既能培肥地力,讓下一季水稻品質更好,還能增產增效。”這位省級勞模在冬閑田種上‘金疙瘩’,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發展特色種植,讓冬閑田變成“增收田”。
科技賦能農業,荒田變豐產田
屈原管理區大力推廣“水稻+”模式,組建農技服務隊深入田間指導。目前全區已發展稻藠、稻瓜、稻菌、稻油、稻蝦等輪作模式3.2萬畝,土地利用率提高30%,綜合效益提升30%以上。
“讓每寸土地都發揮最大價值,讓農民通過種地過上好日子。”屈原管理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周靜表示,下一步將構建“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技術推廣體系,推動“水稻+”模式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夕陽西下,義南村的田壟上,陳擴軍望著綠油油的稻苗信心滿滿:“以前種一季閑一季,現在一年四季地生金。這好日子,就像這稻浪一樣,望不到頭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