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在這一屬于教師的光榮節日里,本報聯合市教體局推出“我的教育故事·師生季”系列專題報道,展現老師和學生兩種不同視角的教育故事,描繪新時代師生之間相互成就、共同成長的動人畫面,營造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良好氛圍,讓廣大教師在講述與聆聽中感受職業榮光,度過一個有意義、有溫度的教師節。
平江縣思源實驗學校 陳令珍
二年級初見禮遇,一年級的班主任笑著把他推到我面前:“這孩子是班長,啥活兒都拎得清!”
“誰能幫忙送一下作業?”我話音剛落,一雙小小的手伸過來:“老師,我去!”那股干脆利落的勁兒,讓我暗暗慶幸:這個小班干部可以省點心了!
可這份省心很快破碎了。語文課上,全班都在認真聽課,一個突兀的聲音響起:“這字我早會了!”我提醒他遵守紀律,他卻梗著脖子反駁:“會了還不能說?”作業本上,五個生字寫得歪歪扭扭,他卻晃著腳:“寫了兩小時,手酸!”
就這樣,他不斷挑戰著班級的管理制度。而我以為這不過是小朋友的小任性,一直耐心引導他轉變。
直到有一天,一個同學說:“禮遇要零食當保護費!”,我才宣布:“禮遇不再當班長!”
原本融洽的師生關系就此冰封。有好幾次,我叫他,他裝沒聽見;提醒坐姿,他偏把腳伸得更開;留他補作業,他亂涂幾筆就說“寫完了!”,甚至在課堂上喊“別管我”。我撥通他媽媽電話,卻只聽見一句“隨他外公的暴脾氣”……經此種種,我認為或許真的是“自帶天性”,只能任其發展。
期末考試,他的綜合評價從“優”降到“良”,我的心跌落谷底,他也郁郁寡歡。開學前,他媽媽說要轉學,我為錯失一支“潛力股”暗自嘆息,遺憾不已。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一轉眼到了四年級,開學進行新生抽簽時,我展開紙條,“禮遇”二字閃現眼前,我心頭一震:他又回來了!
報到時,他躲在媽媽身后偷看我,小臉漲得通紅。
“這孩子總念叨想回您班。”他媽媽說。
哦,看來之前的“淘氣”并不是壞心眼,而是刷“存在感”了。我淡然一笑,伸手:“禮遇,歡迎回家!”他愣了愣,將手伸出來,小聲回了句“老師好!”。
既不是天性使然,我便試著一點點走進他的內心。于是,我不再一個勁地盯著他的缺點,看見他玩彈珠,我湊過去:“帶我一個唄?”他眼睛一亮,遞來一個彈珠;早餐時,我分他半個包子:“幫老師解決下?”他咬著包子點頭;他按時交作業,我舉著本子表揚:“進步太大了!”
慢慢地,他看我的眼神沒了敵意,提醒他便立刻照做。教師節,他塞給我一顆紙星星:“老師,節日快樂。”我漸漸明白,教育從不是和“天性”對抗,而是用耐心融化隔閡,用真誠走進內心。就像種子需要合適的土壤才能發芽,孩子也需要被看見、被接納,才能長出向上的力量。那些曾以為的“孽緣”,終在用心澆灌中變成了溫暖的羈絆,牽引著小小的身影飛向獨屬他的碧海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