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妮
乙巳年仲秋,洞庭波平,云夢風清。9月13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岳陽日報社十四樓會議廳內,一場期待已久的文字之約如期而至。由岳陽日報《云夢周刊》主辦、岳陽市采風學會承辦的作者見面會暨“文字工作漫談”講座,在這里舉行。這不是尋常的培訓課,而是一場屬于文字工作者的秋日雅集,一次媒體與讀者、作者之間的深度對話。
《云夢周刊》作為岳陽日報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自2018年1月28日創刊以來,始終秉持“新時代視域、大文化定位、報網人聯動、多元化拓展”的辦刊理念,刊登優秀作品3000余篇,以一種記錄時代的責任和貼近百姓的姿態,闡述巴陵大地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發展的高度、生活的溫度,讀者反響熱烈,社會各界好評。龐大、優秀的作者群體,是《云夢周刊》質量的可靠保證。這次《云夢周刊》與作者的見面會,是一場共研文字、共商文化的盛情邀約,許多精彩故事由此展開。
“金牌主持”原是文字高手
會議廳內,氣氛熱烈。面對場內上百文友、線上數千網友的熱切期待,市政府原副秘書長、學會顧問林霞輝先生主持開場,言談從容,妙語連珠。他用“三高”精辟概括這次活動主題:“在岳陽日報社文字高地,邀請文字高手,支文字高招”;然后他又用“三手”熱情推介主講人——岳陽日報社黨組副書記宋可權先生,稱其為“寫作高手、從政能手、講課里手”。精彩的主持瞬間點燃了全場氣氛,大家都感嘆:“這個主持人不一般!”采風學會負責人劉衍清解密:林霞輝先生20多年前就是市政府機關刊物《岳陽經濟》的主編、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是文字界妥妥的“大內高手”。
“雖不能至,贈一首詩”
“每周清韻入懷溫,一紙風煙墨有痕。讀到深時香滿榻,不知明月已登門。”岳陽市詩詞協會、辭賦協會副會長沈葆玲,是采風學會的骨干成員。活動當天,她在外地,為了彌補不能親自參加的遺憾,深思熟慮,吟詩一首,早上8點零3分,就發給了劉會長。這首詩,表達了廣大讀者對每一期《云夢周刊》的期望和沉浸式閱讀的愉悅。劉會長興沖沖地找到采風學會會員、著名書畫家殷本崇先生,老先生當即鋪紙研墨、龍飛鳳舞,霎時滿紙云煙。活動一開場,就將這份珍貴的禮物送給了《云夢周刊》。在現場參加活動的岳陽市稅務局退休干部劉萍先生“須眉不讓巾幗”,文思泉涌,當即賦詩兩首,其一,致敬岳陽日報《云夢周刊》:“每周清韻沁心溫,滿卷煙霞筆底痕。讀到忘機驚夜半,忽聞松露叩柴門。”其二,《讀〈云夢周刊〉感懷》:“案上新刊墨色純,洞庭故事筆端存。心隨雅韻逐潮涌,猶戀篇中云夢魂。”
“文字工作怎么漫談?”
臺下高朋滿座,網上高手如云,此時此刻,饒是身經百戰的宋可權先生,也難免有一點小小的緊張。喝一口茶,他緩緩開口,文字工作怎么“漫談”?具體來說,就是要打破時間空間,縱橫八萬里、上下五千年;打破體裁界限,糅合公文、新聞、散文;打破壁壘森嚴,放下架子、暢所欲言。接下來,他從“人類語言具有獨特魅力”“文字工作分類”“古今中外,文字工作都重要而神圣”“什么是文章?”“什么是好文章?”“熟練掌握文字工作的‘三把鑰匙’”六個方面,侃侃而談,分享自己從事文字工作30多年在豐富實踐中形成的作品、獲得的感悟。將近3個小時的講座,現場內每一個人都在凝神傾聽,認真記錄,不時頷首,或者會心微笑。岳陽日報社視頻部和采風學會眾多會員通過手機進行直播,數千網友參與,留言互動熱烈非常。文字的魅力,就這樣穿透屏幕,跨越山河,將素未謀面的人們聯結在同一片精神原野。
線上線下,感人的一幕幕
這場線上線下文字的雙向奔赴,涌現出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幾位年高德劭的老者,全程參與。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退休教授潘云冰女士、岳陽市總工會原副主席楊西霞女士、岳陽經開區原副主任王國湖先生、書畫家殷本崇先生、高級工程師朱志立先生,都是耄耋之年,卻端坐會場內,3個小時未曾稍離;室內空調溫度相對偏低,仍克服困難全程專注記錄。這份“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精神和對文字的虔敬,令人動容。
親情難舍,真情難割。南湖漁場社區退休女干部周瓊選女士,家中有老母等3個病人需要她照顧。面對講座的邀約,對文字的一片真情讓她左右為難。最后她請熱心鄰居幫忙,自己抽出寶貴的幾個小時趕到會場,參與活動。“在生命中閱讀,在選擇中閱讀,在思考中閱讀,在行走中閱讀”,她工工整整的幾頁筆記,見證了一位文學愛好者的執著深情。還有劉輝舟先生,74歲,打理著一個小店,毅然歇業半天,趕來參加活動。
知青回訪,親情回歸。50多年前在汨羅的知青黃雪雪,在華容的知青、后中南大學退休教授楊務滋,以及岳陽籍在長律師彭霖,當天專程從長沙搭車來岳陽,參加這次見面會活動。講座中“小田改大田”的新聞作品,喚起了楊教授深情的回憶。“華容道村的地勢與汨羅市小田改大田的地方一樣,都是丘陵地帶,‘巴掌田’到處都是。當年我開手扶拖拉機耙田,從這丘田去那丘田要爬‘田神杠子’,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高鐵之上,專心聽講。9月13日下午兩點半,岳陽開往合肥的G1774次列車風馳電掣,正在出差途中的湖南理工學院呂敬文教授,全神貫注地收看講座直播,并第一個上交心得感受:“以真為本,以實見長。”
年屆古稀的湖南理工學院原體育學院教授李景松退休后擔任市體操協會會長。聽課過程中,他用手機直播,與場外的師生分享講座內容,直播點擊量突破三千人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岳陽老干部(老年)大學文學班輔導老師蔣正亞和劉麗、黃河浪、江秋霞、高三九、史建國等20多位文學班學員以及曹國東、謝一萍、李雙慶等采風編輯部成員一道走進了座無虛席的岳陽日報社十四樓會議室……
“云夢筵開,金風送爽,滿堂墨客同斟”
一次見面會,帶來的感情交流;一次講座,帶來的豐富感悟,大大超出所有參與者的預期。見面會之后,線上線下參與者的心得體會如雪片般飛來。
從農村來,帶著泥土芬芳。在會場內,有一批從各縣市區農村趕來的作者。陳輝華,79歲,岳陽縣新開鎮農民,堅持業余寫作六十年。他回憶與岳陽日報的深厚情緣:“20世紀80年代分田到戶后,我看到一位村民將晚稻‘農墾五八’當成了早稻種下泥,耽誤了一季收成,就寫了一篇通訊稿《農戶要加強稻種標簽的認知》,寄給當時的《岳陽晚報》幾天后,報刊就將此文登在一版頭條,對種子的存放起了警示作用。”羅忠文,臨湘市農民作家,學校保安,業余堅持寫作。“講座最高潮處,宋先生傾囊相授文字工作的‘三把鑰匙’——標題如何出新,排比如何造勢,版面如何臻美。所講內容翔實生動,令我如飲甘露,茅塞頓開。”此段文字,足見其功底深厚。李岳武,岳陽縣毛田鎮退休教師,8O 歲,紅網版主,堅持創作5O 年。“談及語言時,宋先生特別強調了排比的氣勢、比喻的貼切、引用的自然、分析的深刻。話語雖簡,卻蘊含無窮寫作智慧。令我忽憶昔日所讀佳作,無一不是在這些方面做得恰到好處。”這番點評,猶有當年三尺講臺、春風風人的神采!意猶未盡,他又填《滿庭芳》詞一首:
“云夢筵開,金風送爽,滿堂墨客同斟。洞明世事,練達即文心。三鑰啟扉見道,縱談處、妙理堪尋。凝神際,珠璣擲玉,星斗落瓊林。
煙霞生筆底,剖析毫厘,編古排今。更道是,文章須有深沈。字外崢嶸風骨,秋梧葉、簌簌清音。歸來后,胸藏萬壑,明月照書襟。”
“金鞭裂云明我天”。一輩子與文字打交道的省作協會員潘培柏,他的感悟果然與眾不同:“去過張家界的人都知道,那里有個金鞭溪。溫習今天的輔導課,我猛然想到了金鞭溪,想到了金鞭裂云的神話故事。”“一支筆,要寫定一個世界,一個字節注定了就是這個世界里的一個鼓點。‘金鞭裂云’一堂課,清澈了我行筆寫文的一方天空,受益無限。”
“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潘云冰教授忍不住為之拍案叫好!她認為,這是由自然景觀,引入文學領域,是很富哲理的。文章不是做出來的,是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風就是生活,生活的細節,最富情感,最富魅力,是生活的亮點。文章沒有生活細節的描寫,就是一潭死水。生活是由許多不經意間的細節構成的,只有深讀生活,體驗生活,深解其中味,溶細節于筆端,才能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這樣文章,才能花開千日好,歷久愈彌香。
“從云夢秋色到文明長河”。岳陽日報社資深記者余少華先生,既是新聞寫作高手,又是報告文學大師。他退休后長年寓居北京,繼續從事文學創作。這次他剛剛從醫院治療出院,又匆匆趕回岳陽,出現在見面會現場。“人類語言是女媧補天時遺落的彩石,是倉頡造字時驚動的鬼神,是《詩經》里‘關關雎鳩’的千年回響,是蘇格拉底口中‘思想的助產士’,是敦煌壁畫上飛天的密語,更是此刻你我相逢時,心跳與心跳之間的密碼——這便是宋先生文字漫談的起點:文字何以成為文明的火種?”一段旁征博引、文采飛揚的導語,出手不凡。他關于這次講座的報告文學《從云夢秋色到文明長河》,在短短兩天內,迅速突破了17萬+的閱讀量。
“以文字為鑰,啟實踐之門”。原市人大農業委主任、二級巡視員曾君華先生,勤于耕耘文壇,陪伴他的恩師潘云冰教授,出現在見面會現場。“此次講座,宋先生打破傳統交流框架,直擊寫作痛點,內容編排兼具系統性與實用性。他從標題打磨、語言錘煉、內容編排三大核心環節切入,層層剖析寫作者的常見困境;創新性提出‘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場景而異、因媒體而異’的‘五因’原則,讓文字創作徹底脫離空談,真正實現落地生花。講座中,他從‘語言的魅力’談及‘文字的神圣’,從‘何謂文章’解讀至‘好文章的標準’,最終以‘三把鑰匙’收束全篇,語言簡練卻意蘊深遠,每一個觀點都精準戳中文字創作的關鍵核心。”“他的點評,自然高屋建瓴。當宋先生談及寫作‘三把鑰匙’時,會場響起的會心贊嘆,正是文字愛好者在創作迷宮中尋得路標的強烈共鳴。這場講座解開了過往寫作中的諸多困惑。這份珍貴收獲,值得每一位文字從業者反復研讀、品味琢磨,更將指引我們在未來的文字之路上,以更務實的態度、更精準的表達、更真摯的情感,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讀者的優質作品。”
語言魅力:文明薪火相傳的基因密碼。“人類的語言并非世界上唯一的語言,但人類語言具有一種獨特的功能——討論虛構的事物。這種獨特功能,賦予人類前所未有的能力,讓他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員,依靠集體力量,克服個體的單薄弱小,與猛獸抗衡,并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從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同時經歷‘哲學突破’,這個時代涌現出的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偉大精神導師,以不同的語言、深沉的思考,奠定了人類的精神基礎。”
聽聞此言,在現場的華容縣退休教師毛貽鳳和在千里之外通過直播參與活動的岳陽樓區花板橋小學退休教師陳白玉等紛紛感慨:“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獨特印記,既能載道,亦能傳情,實在奇妙。”
文章之道:人情練達與觸類旁通的融合。“什么是文章?什么是好文章?”宋先生以《紅樓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引,指出文章不在辭藻堆砌,而在對世事的洞察與人情的通達。“什么是好文章”,宋先生提出三個標準:觸類旁通、融會貫通、一化通萬化通。岳陽市公安局退休警官吳明治先生結合多年基層治理工作實踐,情不自禁感慨:“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什么人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首先要學會講好話,講鼓舞人的話,社會就會和諧、就會幸福、就會興旺。”民營企業家胡建陽認為:“文字工作漫談,一‘漫’五千年,從古人類依靠獨特的語言打敗叢林巨獸,到歷朝歷代文字大師們在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的傳奇表現,一直到前不久,‘最快女護士’因不會表達而人設崩塌,這一番梳理,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已是水到渠成,不言而喻。”
三把鑰匙:文字工作者的方法論體系。“從最準確的角度切入,按最科學的框架構思,用最生動的形式表達。”這番話議論喚起平江縣銀行退休員工熊琪的深刻共鳴:“題好文一半。我想起了去年《岳陽晚報》刊發我的散文。最初,散文標題就一個字《橋》,劉衍清老師建議修改為《彩虹落河便是橋》。這標題好多了,充滿了詩意,增添了色彩,避免了孤單,具備了獨特性和唯一性。”剛剛通過“四海攬才”進入日報社的三位年輕記者程恒笛、黃昱嫻、黃欣茹,也端坐在會場內,聽與校園內大相徑庭的講座。“此次講座內容詳實,令人受益匪淺,而令我們感悟最深、思索最久的,莫過于主講人所闡釋的文字工作‘三把鑰匙’與《春風舒綠映大田》這篇精彩報道之間的交相輝映。這篇報道恰是‘三把鑰匙’理念的一次完美演繹,為我們新人記者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上了一堂生動的案例教學課。”
古今中外,文字工作都重要而神圣。岳陽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易定國感慨:“這次講座完全顛覆了我對寫文章的認知。原來寫文章絕對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字的堆積,更不是傳說中的文字搬運游戲。而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哲理工作。”岳陽市中心醫院原院長晏新民先生坦言:“加入采風學會這幾年,在各位老師指導下也寫了十多篇文章。第一篇寫黃沙街,閱讀量瞬間升到了一萬七千人次,就像打了雞血,我的寫作興趣一下就起來了。寫了十幾篇以后,又找不到感覺了。看自己的文章就像在大街上走路,平平淡淡。昨天聽課后,晚上我把采風號上發的文章找出來看了一遍,似乎又找到了一點感覺。”君山區委退休干部藍德和從事文字工作幾十年,他說:“結合主講人授課,我認為‘望聞問切’的靈活運用,是我們報紙欄目撰稿人的一項基本功。古代懸壺高手的診斷技術,筆者竊以為將其用于文字寫作,亦有觸類旁通之功效。”
窗外,黃昏的景色漸漸加深,秋色如墨,一筆一筆染上天際。而這一刻的美,卻永遠留在了記憶里——像一枚書簽,夾在生命的扉頁;像一首老歌,回蕩在歲月的長廊;像一壇陳釀,一點一滴皆顯醇厚;像一封家書,一字一句皆是深情。岳陽日報《云夢周刊》與作者見面會“曲終情未散”,我們都將銘記這一次盛會,云夢星空下,我們都是追夢人,以筆為舟,以夢為馬,在文字的世界里追尋那永恒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