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飄香慶豐收
——洞庭糧倉的“屈原擔當”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 璐 張晗瀟 通訊員 羅 姣 魏璐璇 周 洋
金秋的洞庭之畔,屈原管理區的萬畝稻田青黃交錯,豐收在望。2025年9月23日,一場以“稻穗飄香慶豐收,科技賦能新屈原”為主題的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在此盛大舉行。這不僅是一場歡慶的盛會,更是一扇窗口,透過它,我們看到了屈原管理區在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科技轉型、激發鄉村振興活力方面的堅實步伐與“屈原擔當”。
▲村民表演“慶豐收”。張晗瀟攝
“田間答卷”:守住糧倉的堅實擔當
豐收的喜悅,首先寫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在節日的重頭戲——全域水稻單產提升成果發布環節,湖南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許靖波揭曉了這份沉甸甸的“答卷”:2025年,屈原管理區迎來歷史最強豐收季,示范基地早稻單產達579.6公斤、再生稻頭季單產更是突破807.4公斤,全域早稻單產同比增長10.8%。
▲屈原管理區萬畝良田豐收在望。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是屈原管理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錨定“打造全省乃至全國全域水稻單產提升樣板”目標的直接體現。而豐收的圖景遠不止于水稻。在農產品展區,肥美鮮活的小龍蝦、生態魚,圓潤飽滿的草菇、西瓜等“屈原好品”同樣吸引眾人的目光。它們共同述說著屈原農業“守住米袋子、拎穩菜籃子、裝滿魚簍子”的生動實踐,是對“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堅定響應。
“科技賦能”: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深刻突破
慶豐收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強勁驅動。活動的第一站——金興品種展示與評價基地里,數十個優質水稻品種如受閱的士兵般整齊“列陣”,農戶們正與專家“面對面”交流,上演著“踏田選種”的生動一幕,從農業“芯片”入手夯實豐收基礎。
在主會場,智慧農業的數字賦能更為直觀。工作人員演示著“智慧農業數字稻田精準平臺”,輕點手機屏幕,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等數據一目了然,水肥管理可實現一鍵遠程調控。“這真是從‘看天吃飯’變成了‘知天而作’!”一位體驗后的農戶感慨道。
這些突破的背后,是強大的科研支撐。屈原管理區與省農科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等院所緊密合作,讓先進技術成果落地生根。活動現場,無人插秧機、智能收割機等現代化裝備的展示,正是“科技賦能農業”從理念走向現實的生動縮影。
“農民主角”:鄉村振興畫卷上的蓬勃活力
豐收節的主角,永遠是辛勤耕耘的農民。舞臺上,《歡天喜地慶豐收》的歌舞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聲激情昂揚;舞臺下,種糧大戶、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家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正是他們,用雙手喚醒土地、用汗水澆灌收獲:種糧大戶扎根田間,探索單產提升和循環種養新模式;合作社帶頭人抱團發展,讓小農戶有效對接大市場;農業企業深耕產業鏈,將稻谷變成優質米、香醇酒,為小龍蝦、蘑菇打上“生態標”,實現農產品“身價倍增”。這一個個奮斗的身影,讓“屈原產”走進千家萬戶,為“豐收”二字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