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與“歸雁”的雙向奔赴
解碼一場國家級現場會背后的平江“雁歸”浪潮
□岳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昶茜 通訊員 吳友良
金秋九月,碩果飄香。一場以“推動返鄉入鄉創業帶動就地就近就業”為主題的現場會在平江拉開帷幕。
9月25日至26日,全國返鄉入鄉創業就業現場會在平江舉行。大會搭平臺、促交流、獻良策,邀請各級領導、行業專家,在產業發展、政策落實、平臺搭建、服務優化、典型培育等方面進行經驗交流,以家鄉之名,推進“歸雁”返鄉創業,再帶動就地就近就業,實現共贏。
這場高規格的國家級現場會為何選址平江?
筑巢引鳳、真誠服務,平江以“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為抓手,構建起組織、政策、服務、平臺等全方位支持的返鄉入鄉創業工作體系,用“平江方式”作出回答。
近年來,平江堅持把返鄉入鄉創業就業作為興產業、促增收的重要抓手,通過加強聯絡、整合資源、優化服務,實現了在外務工人員由“孔雀東南飛”到“群雁爭相歸”的轉變,共吸引返鄉創業7.1萬人,新增市場主體2.6萬家,帶動就業23萬余人,人均年增收1.5萬元。其中新農村合作經濟新型主體達7229個,縣內穩定就業脫貧勞動力達3.08萬人,占脫貧勞動力就業總數的49%,不斷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獲評湖南省農村創業典型縣,入選湖南省高質量充分就業試點縣。
“歸雁”回巢,“群雁”高飛。從“麻辣王子”毅然返鄉引領辣條產業蝶變,到勁仔食品攜資本與技術回歸,用祖傳手藝筑起市值60億元的“食品王國”,再到山潤油茶讓“液體黃金”茶果結出鄉村振興的碩果。2條線路、5個點位,與會人員進企業、下車間、問工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討論、一路思考,深切感受到了“平江方式”在推進返鄉創業工作方面措施具體實在,可學可用。
曾經,“離開”是許多平江人成長中繞不開的主題。年輕人奔赴他鄉,尋找機會與夢想,縣域發展也一度面臨人才與產業的雙重挑戰。然而,一場靜默而深刻的“雁歸”浪潮正在改變這座縣城的發展軌跡。無數在外學習、工作、經商的平江人,內心也有一個碩大的問號不斷在靈魂深處來回撞擊:“事業、學業有成后,是擺脫貧困的家鄉,還是讓家鄉擺脫貧困?”
平江縣仿佛對在外鄉友們的困惑了如指掌,通過逢年過節一通通的電話問候、每季度寄送的一本本《平江風情》、每年進行的一次次上門拜訪,讓鄉友在外漂泊打拼的同時,也能知曉家鄉動態,感受家鄉溫暖。
光以“情”動人,看似很難激發鄉友們回鄉創業的動力,可若你認為平江只打感情牌,那就還真是小看了平江吸引鄉友回鄉創業的決心。
為打好這場“返鄉創業”的牌,平江縣制定實施了《平江縣推動返鄉創業三年行動方案》《平江縣推進創新創業和返鄉創業促進就業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在企業落戶、技能培訓、融資擔保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近兩年來,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4億元、創業補貼4000萬元、培訓補貼3500萬元。
同時,平江打造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為返鄉入鄉創業企業提供創業培訓、補貼申領、證照辦理等代辦服務,推行返鄉創業項目“容缺受理”“綠色通道”,推動創業制度性成本降低23%,行政審批效率提速65%以上。
一手以“情”動人,喚起了鴻雁歸巢的愿望。一手以“實”惠人,激發了鴻雁歸巢的動力。一手以“誠”待人,增添了鴻雁歸巢的信心。
平江縣的這一手“連環三板斧”使出來,著實讓外出漂泊的鄉友們難以招架。
“在平江賺錢,消費在平江,還能把親情圈、朋友圈維持良好,這樣不僅幸福還能保障我們平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從深圳寫字樓里的行政主管,到平江縣城企業的部門負責人的李攀登道出了許多返鄉者的心聲。
平江返鄉創業的豐收,并不是某家企業的單打獨斗,而是全產業鏈協同共進的集體答卷。
在上游,“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扎根田野,標準化原料基地讓第一車間直接建在田間地頭,從源頭鎖住品質;在中游,700余家食品企業在此集聚,形成了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到包裝配套的清晰分工,沒有同質化的內耗,只有抱團取暖的合力,筑起了強大的產業集聚優勢;在下游,“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輪驅動,“平江辣條”成了家喻戶曉的地域名片,“勁仔小魚”走向了全國乃至全球市場,讓“平江制造”的競爭力節節攀升。
隨著平江縣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技術和人才也深刻改變著平江縣的產業版圖,上演了一出產業共振、人才共享的“新城記”,為平江的城鎮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雁陣歸來,落足平江。這座有1800年歷史沉淀的縣城,正將厚重的鄉情轉化為強勁的生產力,將人才的回歸轉化為城鎮化的內生動力。平江這片熱土,以其清晰的“產、城、人”融合邏輯,證明了縣域城鎮化發展不必重復走老路,家鄉就是干事創業的熱土。
這條“雁歸”之路,越走越寬廣。它的終點,不是一座鋼筋水泥的新城,而是一個個家庭的團圓、一個個夢想的綻放,是平江寫給未來的生動答案。